2020年10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印发,再度凸显中央对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视。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长效机制,可将工作重点概括为五方面:立足增量优化、深化存量改革、完善制度安排、形成多方合力、着力化解风险。
双循环格局下,资本市场作用凸显。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预计改革力度将进一步增强。对上游而言,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在风险偏好上与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不同,在助力科技型企业方面有独特优势。对下游而言,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有助于丰富居民财富配置渠道,以财富效应助力扩大内需。鉴于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中央层面的会议和文件频繁提及资本市场,对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视或前所未有,预计改革力度将进一步增强。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当前A股市场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有待补足短板。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以补齐短板,这主要体现在:股票市场业绩未能充分反映经济发展成果、市场稳定性有待提升、市值结构有待均衡、整体回报率有待改善。
高级别文件对外印发,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已明确。
2020年10月9日,《意见》正式对外印发。该文件从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机制、解决上市公司突出问题、提高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违法违规成本等角度,系统性地论述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具体内涵、工作方针和保障机制。之前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2019年11月7日的财新峰会上曾表示,证监会已下发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此次由国务院下发《意见》,再度体现了中央对资本市场改革的高度重视。
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长效机制,可将工作重点概括为五方面:立足增量优化、深化存量改革、完善制度安排、形成多方合力、着力化解风险。
2020年10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街论坛的讲话中系统性论述了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可将讲话精神与《意见》结合理解。
第一,立足增量优化。1)注册制是增量优化的关键抓手,《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行、分步实施证券发行注册制”。随着科创板与创业板试点经验的积累,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的条件已经逐步具备,或在2021年中期开始征求意见。2)海外中概股是新经济的优秀代表,中美摩擦背景下,未来或持续优化CDR等制度,增强标准包容性与流程便利性,吸引中概股回归A股。3)未来科创板与创业板或仍有深化改革的空间,实现“错位发展”和“适度竞争”的目标;而新三板与转板机制的建设也有助于理顺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满足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第二,深化存量改革。1)退市制度改革是存量优化的关键抓手,也可与全市场注册形成配合,加速资本市场优胜劣汰。预计退市制度改革或在2020年底前开始征求意见,缩短退市流程,优化财务和市值退市标准,完善重大违法退市规则,强化投资者保护并明确退市后安排。2)并购重组和再融资制度也对存量优化至关重要,未来或持续优化审核流程,明确监管标准,稳定市场预期。3)减持制度优化目前已有初步探索,如新增再融资不适用2017年的减持规定、创投基金反相挂钩、科创板和创业板减持方式丰富等。预计减持制度或在2020年底前系统性优化,延续目前分类分阶段改革的模式,兼顾各方利益平衡。 第三,完善制度安排。1)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完善是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的内在力量,与市场化的改革思路相匹配。未来或进一步明确关键人责任,理顺治理结构,畅通沟通机制,严格内控制度。2)信息披露是注册制改革的灵魂,未来或细化信息披露要求,加大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成本,将新《证券法》中的异议发表、自愿披露等制度落实落细。3)投资者保护制度是约束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方面,未来或持续完善诉讼制度,将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有机结合。 第四,形成多方合力。未来或持续强化市场外部监督力量。一方面,拓宽长线资金入市渠道,并健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渠道和方式。另一方面,压实中介机构责任。 第五,着力化解风险。未来或着力解决影响上市公司质量的突出问题,稳妥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严肃处置资金占用、违规担保问题。 总体来看,在“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监管方针的指引下,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有望持续加速,上市公司质量有望迈上新台阶。
基础制度的完善与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预计将显著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助力双循环格局实现。
风险因素:
经济增速下行风险,政策不及预期风险。